2025年8月19日,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及乡村建设评价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在张战锋、蒋赛百老师的带领下,奔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——泰安市东平县开展调研。根据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安排,主要任务是对2024年度乡村建设问题清单的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核验,让农民群众对乡村建设成果可感可及。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队伍,穿梭于老湖镇、戴庙镇、商老庄乡的3镇10村,用脚步丈量整改成效,以专业视角评估治理深度。此前东平县暴露出的镇区私搭乱建、村庄“空中蜘蛛网”、残垣断壁等村容村貌顽疾,成为团队重点核验的对象。通过现场核验,实践队员不仅完成了问题整改的“体检报告”,更为构建乡村治理效能的动态评估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。
一、档案溯源:给问题清单“建档立卡”
抵达东平县住建局的第一天,团队成员参照《乡村建设评价工作手册(2025)》标准,将2024年东平县乡村建设问题清单拆解为乡镇与村庄两个维度。在乡镇层面,重点梳理出老湖镇私搭乱建、戴庙镇“空中蜘蛛网”现象等2类共性问题;村庄层面则聚焦商老庄乡薛庄村残垣断壁、义和堤村通户道路未硬化等16项具体短板。队员们创新性地采用“红黄蓝”三色标注法(红色标记未整改项、黄色标识整改中项目、蓝色标注已完成项)以及同步录入包含问题描述、整改时限、责任主体的电子台账。这些数据不仅来源于住建部门的乡村建设评价数据档案,更融入了团队对30余名村干部的深度访谈内容,如戴庙镇桑园村支书反映的“线缆归属多部门,协调难度大”等实操难题,均被详细记录在册。
二、田间核验:让整改成效“眼见为实”
照片比对要还原最初的拍摄视角,整改前后对比效果一目了然。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团团长城乡规划专业2402班(山工艺班)宋文燕同学在培训会上强调的“三步核验法”,成为团队开展工作的铁律。第一步现场比对照片,队员们手持2024年问题清单中的原始影像,在戴庙镇桑园村找到了对应点位——曾经缠绕如麻的通信线缆已被梳理捆扎,杂乱的“空中蜘蛛网”蜕变为整齐的“五线谱”;第二步村民访谈核实,在商老庄乡薛庄村,78岁的张奶奶指着拆除残垣断壁后新建的文化广场说:“以前出门怕碰头,现在娃娃们能跳广场舞了”;第三步整改台账核查,逐项核对老湖镇焦浦村弱电线路入地工程方案与施工现场。面对持续38℃的高温天气,队员们在镇村干部的协助下徒步调研,确保信息准确无误。
三、数据画像:为乡村治理“精准把脉”
经过3天的系统核验,团队对东平乡村整改情况统计显示:3镇及10个调研村中,具体问题整改完成率达80%以上,其中“空中蜘蛛网”治理、残垣断壁拆除等可视化整改项目村民满意度达91%。数据呈现显著变化:村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较整改前提升23个百分点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建立村民缴费制度的行政村占比提升至59.8% , 折射出乡村治理从“政府主导 ”向 “共建共享”的转变趋势 ,这些数据为东平县后续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。下一步乡村建设评价专家团队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,总结东平县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、取得成效以及相关经验,形成本年度评价报告。
此外,调研团队赴中共东平县工委纪念馆(万里旧居)参观学习。中共东平县工委纪念馆(万里故居)是山东省第二批党史教育基地,纪念馆全面展示了东平县工委的创建历程、县工委及县委的革命斗争历程、万里同志的革命历程和不同时期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。团队成员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的“营养剂”和“动力源”,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,不断增强为群众办实事的本领,为城乡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。
